對杜甫的評價和看法?
1樓:乾萊資訊諮詢
杜甫揹負著對於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沉重責任感,忠實地描繪出時代的面貌和自己內心的悲哀,使詩歌深入地走向現實生活,走向人民。他的詩是時代的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由盛而衰這一轉變關頭的苦難歲月,內容博大精深,風格沉鬱頓挫。從詩歌的表現物件到藝術方法,從體裁到修辭,都對前人遺產進行了全面的繼承和發展,是古典詩歌史上承前啟後的集大成者。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的屈辱生活,使他開始透過社會表面的繁榮認識到朝廷的黑暗腐朽。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便始於此時。
在屢遭挫折之後,直到天寶十四載(755)他才得到乙個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職位。這一時期杜甫既周旋於上層,又接觸下層,開始用詩歌反映現實,富有特色的現實主義創作也正是從這時開始的。代表作有《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等。
其間因軍閥混戰避難至梓州、閬州等地。大曆三年(768)攜家出蜀,沿途飄泊轉徙,最後病死在長沙到岳陽的舟中。這一時期,他寄身田園而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思想更加深邃,藝術上也更為成熟。
作於乾元二年(759)春的著名組詩「三吏」、「三別」便真切反映了由於唐王朝大肆抽丁抓夫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其中既有已過兵役年齡的老漢,也有不及兵役年齡的中男,甚至連根本沒有服兵役義務的老婦也被捉去。在《又呈吳郎》中,通過「無食無兒一婦人」撲棗,說明百姓「徵求貧到骨」的悲慘處境。而所有這類詩,無不表現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的深刻同情。
如《石壕吏》中差吏與老婦的對話,採用藏問於答、以實帶虛的寫法,省略不少筆墨。杜詩用典如鹽著水,不露痕跡,同時又善於吸收口語和方言入詩.如《兵車行》中「耶孃妻子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前出塞》中「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等,都極通俗生動。
並直接開啟了中唐新樂府詩的創作。在藝術上,杜甫掌握運用了當時所有的一切詩體,充分發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為各種詩體樹立了典範,同時在語言運用和藝術表現方面也為後人開了無數法門。
2樓:不起眼的小過客
1、取材方面。
杜甫是社會派詩人,趨向現實主義,內容廣泛,富時代性,取材於政治興亡,社會動亂,戰事徭役,飢餓貧窮和貧富懸殊。
杜詩善於描寫當時歷史實況,反映唐代由盛轉衰的現況,故有「詩史」之稱。從安史之亂至入蜀之前,杜甫經歷了大時代的動亂,寫下大量的實錄式寫實名篇。
2、思想方面。
杜詩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憫人,憂國憂民,洋溢著仁民愛物的情懷和濃烈愛國主義色彩,有「詩聖」之譽。
杜詩善用理智去仔細觀察人生社會的實況,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去體會人民的苦樂,有強烈政治意識,繼承併發揚詩經、漢樂府民歌及建安文學的寫實精神。
3、手法方面。
杜詩善寫人物對話和獨白,選取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和事件來描寫。杜詩也善於抒情,結合抒情和敘事,又結合抒情和寫景,寄情於景。杜詩敘事注重客觀描述,讓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讀者,而少發議論。
4、語言方面。
杜甫寫作態度非常嚴肅,語言精煉,用字準確,形象生動,多姿多采,並善於運用民間口語。
5、體裁方面。
杜甫作品眾體兼善,五七言古體、律詩絕句,無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詩體,表達不同的內容,敘事多用較少格律限制,便於鋪敘描寫的古體詩,抒情則多用近體詩。瞎態。
杜甫大量創作七言律詩,作品內容廣泛,技巧純熟,注重聲律對仗,格律嚴謹,語瞎旦言錘鍊,為歷代典範之作,達到極高的成就,使七律創作臻於成熟。他又開創「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詩,描寫社會的民生疾苦。
6、風格方面。
杜詩主要風格是沉鬱頓挫,風格多樣,豐富多姿,或雄渾奔放,或清新細膩,或沉鬱悲涼、或辭藻富麗、或平易質樸、或通俗自然。杜詩融冶吸收前人藝術技巧,發展成一種獨特的新風格。表達自己愛國的思想。
3樓:職場達人玥
1、評價: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漏公升。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鉅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山族「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裡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2、簡介:杜甫(西元712年-西元770年),字子美,漢族,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逗搜弊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 ,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註杜工部集》。
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巨集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如何杜甫評論,如何客觀地評價杜甫?
詩歌全才,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後世的影響極大。如何客觀地評價杜甫?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是現代人尊稱為詩聖,他非常的憂國憂民可惜出生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還是非常不得志的。現在公認杜甫是唯一能與李白齊名的詩人,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杜甫的詩寫進了歷史的滄桑,無不充滿...
杜甫詩歌的風格特點是,杜甫詩歌的風格特點
1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 沉鬱 的特點,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2 杜詩對意象選擇的個性化,是杜詩語言的基礎。常在杜詩中出現的意象,例如古塞 秋雲 猿嘯 殘炬 急峽 危城 孤舟 落花 落日等自然景觀,以及織女 老婦 老農 嫠婦等普通百姓,還有官吏 將軍 惡少等權貴勢力,都...
舉例論述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
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是盛唐一顆光焰萬丈的巨星。這位一生憂國憂民 恪守儒家傳統的詩人,以他最為自覺最為深沉的社會意識,把個體人格化入廣闊的社會人生,以他出自至性至靈的呼喊,把對 自家命運的自嘆自憐 對社會人生的大悲大痛融為一體 從以凝重的詩筆,血淚的歌唱,描繪了盛唐由盛而衰 萬方多難的時代社會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