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理論是客觀唯心主義,王陽明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
朱熹提出的什麼理論?
2樓:匿名使用者
南宋朱熹提出的一種本體論命題。語出《朱子文集·卷七·讀大紀》。在宋代哲學中,二程著重講「理」,張載著重講「氣」。
朱熹則綜合二程和張載的觀點,強調宇宙之間有理有氣。「理」指萬物的所以然之故所當然之則。「氣」指構成萬物的質料。
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朱子語類》卷一)但朱又認為,理氣雖是一時都有,卻要以理為主。「氣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終為主」。
朱子文集》卷四十九)理是本,氣是末。「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朱子語類》卷一)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據,而氣是理的體現。
氣要依傍理而行,只要是氣凝聚處就有理在其中。如房屋、草木、眾人,都只是乙個道理,如是才有廳、堂,桃、李,張。
三、李四的差別和聯絡。因此朱熹說:「宇宙之間,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朱子文集》卷七)這並不是說,宇宙之間不存在事物,而是講正是由於理的存在,才使宇宙成為宇宙,萬物成為萬物。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朱子語類》卷一)所以也可以說「未有天地之行,畢竟也只是理」,「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只在這裡。」(同上)理是水恆存在無生無滅的,「理之一字,不可以有無論,未有天地之時便已如此了也。
《朱子文集·答楊志仁》)朱熹又提出「太極」概念來說明「理」。太極指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太極只是乙個理字。
《朱子語類》卷一)太極是至高無上的「無對者」,未有天地之前,太極先有。朱熹說:「無極而太極,不是說有個物事光輝輝地在那裡,只是說這裡當初皆無一物,只是此理而已。
同上)這也就是朱熹所講的「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
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同上)朱熹「宇宙之間一理而已」的命題,把抽象的理或太極作為萬物存在的根據,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思想。但朱熹在論述其思想時,所表現出來理氣不相離的觀點,還是包含著合理成份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是宋**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
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豔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朱熹的理學思想和王陽明的心學思想的異同
4樓:網友
朱熹理學的主張高度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知」與「行」的二元論,把兩者割裂開來。
王陽明心學的主張高度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知行合一」,主張心外無理,是一元論。
二者相同的地方都屬於唯心主義。王陽明的心學是對程朱理學的批判性發展。其實,在程朱理學盛行的時候,王陽明心學的基礎奠基人陸九淵就已經提出了「心學」的萌芽,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對陸九淵的學說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與朱熹相比王陽明的心學的突出特點是什麼
朱熹其哲學思想概括 存天理 去人慾。朱熹提出明天理滅人慾 即人性本似明珠,與天理一致,但為後天的慾望所矇蔽,所以要 明天理,滅人慾 而王守仁則認為 心外無物 心外無事 心外無理 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 致良知 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由此推斷,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
朱熹和王陽明都是追求物質的,那他們倆的格物有什麼不同
按朱熹的觀點,這個物就是事物,宇宙間萬事萬物,所有的一切都涵蓋其中。但王陽明認為,意之所著為物 什麼意思呢?傳習錄 記載,王陽明曾說 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無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指心之發動處謂之意,...
佛教宣揚心外無佛,即心是佛的思想王陽明提出心外無物
d試題bai分析 題幹中反映佛教與du王陽明的心學主張的共同zhi點是主dao觀唯心主義,心學吸版收佛學思想,故d項正確權。佛學是宗教思想,而心學是儒學,故a項 繼承發展 說法錯誤 b項 本質一樣 說法錯誤 c項 包含 的說法是錯誤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 是誰的思想?菩提達摩。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