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的理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孟子》中的一篇經典文章,它的原題叫《舜發於畎畝之中》。說它是經典,在於: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什麼現實意義
2樓:文淵
之於個人而言,憂患精神代表著一個對未來或目標的追求,它能夠激勵人不斷進步,進而取得更好的成果,實現個人價值。而安樂是一種安於現狀的保守主義,有不思上進、不求進取之意,重於享受生活,無長遠規劃。
之於一個民族而言,憂患精神代表追求中國復興夢的早日實現,雖然中國經濟已經取得進步,但同比世界發達國家而言,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按照十三五規劃,2023年實現小康社會,這是對民族發展的一種規劃。如果我們只是單純享樂,安於發展現狀,中國將快速走向衰落。
3樓:匿名使用者
安樂必死
現在有一個新名詞,叫「安樂死」。它指的是讓上了年紀的人在未經歷任何病痛、安逸舒適的情況下壽終正寢的一種方法。其實,細究起來,這「安樂」與「死」還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絡。
兩千多年前的孟老夫子,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後人把這段話概括為八個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就是說:人常常處於憂患即逆境當中,會愈挫愈強,其適應各種不同環境的能力會大大提高;反之,人常常處於安樂即順境當中,會消磨志氣,一旦離開了安樂的環境,就會因無所適從而死去。
人的生存是如此,動物的生存也情同此理。曾經一段時間,人們發現草原上的馬的體型變得臃腫,奔跑的速度也大不如前。究其原因,在於它們少了天敵——狼的威脅。
沒有了狼在後面拼命追的生存憂患,經常處於養尊處優的安逸環境中,馬的奔跑速度乃至體型都發生了明顯的不利於自己的變化。一旦天敵重新出現,它們面臨的只能是乖乖受死的下場。這可以作為「安樂必死」的一個旁證。
當然,我們說「安樂必死」是有條件的。條件之一就是不合時宜地「安樂」。
在太平盛世,於居安思危之外,追求一點安逸,享受一點快樂。在繁忙的工作之後來點放鬆,在緊張的學校之外來點休閒,也未嘗不可。這樣的「安樂」不會使人「死」去,反而會使人活得更加健康。
然而,如果是處在國破家亡的危難時刻,你還不合時宜地一味沉浸在安逸和享樂之中,在燈紅酒綠中打發光陰,在醉生夢死裡消磨人生,那就必死無疑。三國時蜀漢後主劉禪,這個「扶不起的阿斗」,看不到來自北方的魏國的進攻威脅,而讓自己沉浸在無休止的尋歡作樂之中。結果不僅導致蜀漢王朝的滅亡,還使自己成了司馬氏手下的一個囚徒。
這國破家亡的慘痛教訓,並沒有使他警醒,他還是一味地沉浸在司馬氏為他設計的「溫柔的陷阱」之中,以至「樂不思蜀」。最後只能讓酒色淘空自己的身體,成了一具靈魂的空殼、活著的死屍。
「安樂必死」的條件之二是不加節制地「安樂」。宋代文豪歐陽修寫過一篇《伶官傳序》。在這篇文章中,他把莊宗的興衰歸結為十二個字: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應該說,莊宗的下場是很慘的,竟然死在了自己一直寵幸的伶人手裡。本來嘛,作為帝王,有點個人的愛好,看看錶演,聽聽戲也沒有什麼的,用它們來調節一下單調寂寞的「孤家寡人」的生活也未嘗不可。
但這得有個限度。萬一超過了這個限度,像莊宗一樣寵幸伶人到讓他們手握重權,對他們言聽計從的地步,那就太過分了。這樣不加節制的「安樂」,莊宗最後不「死」那才怪呢!
當代的統治者,難道不應該牢記「安樂必死」的教訓,以阿斗和莊宗為戒嗎?
4樓:匿名使用者
居安思危,無論是對於國家治理還是個人處事都不能安於現狀,要有憂患意識,不斷進取。
5樓:_脣膏小姐
一個人過的不能太過安逸
談談你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的理解
6樓:匿名使用者
人要有所作為是要經歷艱難困苦的 是沒有安閒平順的道路可走的 要正視
矛盾 經受折磨 奮勇前進 不在任何困難和失敗下低頭 經得起考驗 才能鍛煉出擔當大任的力量和本領 而客觀環境對自己的矛盾正是培養鍛鍊自己的 苟且偷安就是自取滅亡
7樓:匿名使用者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是一個人一定要。努力上進,為國家大事而憂,為生活憂,我一個人只知道享樂,那麼遲早都不行
8樓:匿名使用者
人無論何時都要保持清醒警惕,得意的時候不要沾沾自喜,要考慮到可能因此帶來的禍患,這樣才能讓自己一直保持進步。
如果陷入自滿,遲早會失去你以為牢牢攥在手中的東西
孟子的話與老子的一些道理差不多,這句話也類似於「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9樓:匿名使用者
金錐飄星
lv.6 2009-11-02
人在憂患的環境中就會憑藉自己的能力,創出一番事業,堅強的生存下來,而在安逸的環境中就會容易貪圖享受,不會知道生存之本,最終就會走向滅亡。
10樓:金錐飄星
人在憂患的環境中就會憑藉自己的能力,創出一番事業,堅強的生存下來,而在安逸的環境中就會容易貪圖享受,不會知道生存之本,最終就會走向滅亡。
11樓:月隱★緋
學習的時候當天的作業當天完成,不懂的地方及時解決,而不是為了清閒而一拖再拖
12樓:匿名使用者
出生的時候很脆弱 怕你會死掉 所以很憂患 知道死的時候還怕啥
對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理解?
13樓:爰柂
這句話的意思是: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
14樓:紫滕
意思是憂慮和禍患能使人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走向滅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分段概括主要內容
15樓:匿名使用者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泥瓦匠中被選拔
,膠鬲從販賣魚鹽的人中被選拔,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孫叔敖在隱居的海濱被選拔,百里奚從集市中被選拔。
所以上天將要降臨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在內心困苦,思慮阻塞以後才能有所作為;憔悴枯槁之色表現到臉色上,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然後才被人瞭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像這樣的)國家經常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而因沉迷享受安樂而衰亡。
文章採用列舉歷史事例和道理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全文共四段,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
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鍊的必要性,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鬥志,而處於安逸之中則使人喪失鬥志。
16樓:壹方靜守
一、分段概括主要內容
1)第一段,舉例論證「生於憂患」的道理。
2)第二段,論證人得經歷磨難才能成就大業(主要是從客觀因素進行論證論點的),連上天都要給你設定障礙,戰勝磨難後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第三段,論證人要戰勝自己這個最大的障礙能夠成功的道理(這是從主觀因素方面進行論證論點的),結合上段的客觀因素,那麼把所有的困難都包括在內的,使文章的論述更加嚴謹,無懈可擊。
這一段還從反面證明了「死於安樂」的道理。
4)第四段,有了上面的論述,自然而然地得出了結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中心
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惡劣的環境能激發人的潛能,使人取得生存和發展;優裕的環境能消磨人的意志,導致人的頹廢和墮落。
三、原文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7樓:福爾摩斯盧建林
文章採用列舉歷史事例和道理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全文共四段,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
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鍊的必要性,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鬥志,而處於安逸之中則使人喪失鬥志。
18樓:匿名使用者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目錄[隱藏]
作者簡介
原文註釋
19樓:東風送春歸
是概括這兩句的還是整篇文章的?
這兩句的意思:憂愁禍害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會使人死亡。
中心:逆境出人才。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作者側重論述了哪方面的內容
20樓:
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側重於」生於憂患「的論述。
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明白人處困境方能激發鬥志,成就功業,而國如無憂患則易遭滅亡的道理或為了讓人們明白人接受艱難磨練的必要。
全文內容:《孟子·告子章句下 》 孟子及其**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 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fú)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白話翻譯: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濱隱居之地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用這些方法來使他們內心驚動,使他們的性格堅定,更增加他們原本所沒有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在內心中有困擾,在思想上有阻礙,這樣以後才能奮發;憔悴枯槁表現在臉上,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然後人們才瞭解他。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那麼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
這樣以後人們就會明白,在憂患的環境裡可以生存發展,在安樂的條件下會衰亡。
21樓:匿名使用者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側重於」生於憂患「的論述。
2、原文簡介
《生於憂患,生死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既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3、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90年—約公元前305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周朝諸侯國鄒國(今山東省鄒城)人。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闡述了磨難的意義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覺得 所以 最好不加 但是如果考試的話要判的鬆的話 應該不扣分 孟子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用什麼闡述了磨難的意義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兩句,講的是經歷了那麼多磨難的好處,就是意義咯 意思是來震動他的心志,堅強起來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標...
結合實際談談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理解
當我們在學習中,如果老師佈置作業較多,我們就會因為擔心時間不夠而抓緊時間去寫,但當我們寫完時,離交作業還有不少時間,剩下的時間我們可以輕鬆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就是 生於憂患 而如果老師佈置作業較多,我們就會因為時間充足而並不在意,當我們想到寫作業時,卻因為時間不夠而往往交不上作業,被老師罵 這就是 死...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現實意義
在生活中,如果一個人的周圍環境很差,也就是所謂的 憂患 那麼只要他自己努力,不甘落後,就一定會有成就的.相反,若一個人生活在較好的環境中,也就是所謂的 安樂 那麼如果他自以為是,不思進取,就會墮落而 死 但我們要辨證地看待這個問題 如果一個人生活在差環境中,他不努力,自甘墮落,只會更差.而一個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