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所講的入定是否就是現在所講的自我催眠?或有何不同

2021-05-03 22:16:28 字數 5425 閱讀 5184

1樓:匿名使用者

入定是入於禪定之意,即攝馳散之心,入安定不動之精神狀態。

【禪定】

(術語)禪為梵語禪那之略,譯曰思惟修。新譯曰靜慮。思惟修者思惟所對之境,而研習之義,靜慮者心體寂靜。

能審慮之義。定者,為梵語三昧之譯,心定止一境而離散動之義。即一心考物為禪,一境靜念為定也。

故定之名寬,一切之息慮凝心名之,禪之名狹,定之一分也。蓋禪那之思惟審慮,自有定止寂靜之義,故得名為定,而三昧無思惟審慮之義,故得名為禪也。今總別合稱而謂之禪定。

然禪定雖皆為心之德,而欲界所屬之心非有此德,屬於色界,無色界之界之心德也。若色無色相對,則禪為色界之法,定為無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淺深,故謂之四禪四定。此四禪四定為世間法,佛法外道凡夫聖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薩阿羅漢證得之諸無漏諸定為出世間法,非三界所屬之心體所具,故欲得禪,則必離欲界之煩惱。

欲得定,則必斷欲界之煩惱,欲得無漏之諸定,則必絕無色界之煩惱。而此中禪在最初,不惟為諸定之根本,而發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亦依此禪。且禪有審慮之用,觀念真理,必依於禪,故以禪為學道之最要者。

大乘義章十三曰:『禪者是中國之言,此翻為思惟修習。(中略)心住一緣離於散動故名為定。

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定如前釋,離邪亂故說為正。』智度論二十八曰:

『四禪亦名禪,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禪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為禪。』

入定是為了去掉妄念開智慧,而自我催眠通常是為了身體舒暢,有一定醫療作用

2樓:匿名使用者

「禪」、「禪學」二語,在佛教界、學術界習見不鮮,近年來尤有「禪學熱」興起的勢頭。禪、禪學本有廣狹二義,然非盡人皆知,故在使用上難免出現一些混亂,頗有「正名」的必要。

廣義的禪——禪定及其異名

從漢傳佛學的整體看,禪,首先是廣義的,乃「禪定」的略稱。

禪定一語,梵漢合璧,由梵語「禪那」的略稱「禪」與梵語「三昧」的義譯「定」結合而成。

禪那(dhyaua)是印度各宗教所通用的一個術語,原出婆羅門教典《奧義書》,屬「六支瑜伽」的第三支、「八支瑜伽」的第七支,是瑜伽修習中較高階段的方法或定境 。佛教習用之,涵義與婆羅門教大體一致,義譯「思惟修」、「靜慮」,以後者最稱體貼。靜慮,即寂靜而又審慮,或在寂靜心中審慮。

《俱舍論頌疏》卷28雲:「問:何等名為靜慮?

答:由定寂靜,慧能審慮,故慮體是慧,定有靜用及生慧慮,故名靜慮」。意謂靜慮乃定慧均等之義。

該論明確指出:靜慮唯指定境中具有定慧均等性質的色界四禪,在此之下的欲界定不夠寂靜故不稱正定,在此之下的四無色定智慧昧劣故,不明禪那而僅名為定。這是印度小乘經論中一致之說。

一類大乘經論亦持此說,如《大智度論》卷28雲:「四禪亦名禪,亦名定,除四禪,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為禪。」

從後漢末安世高首次向中華譯傳禪法起,禪那便被略譯為「禪」而成為漢語中的外來語。安譯《大安般守意經》即把修禪譯為「坐禪」,有云:「何以故不得禪」?

「觀空已得四禪」,此禪,指色界四禪。

在以後譯出的不少大乘經論中,「禪」實際上從靜慮的本義上,被用作一切禪定的通稱,不限於色界四禪。如北涼曇無讖譯《菩薩地持經》所說大乘菩薩修的九種禪,不僅包括小乘的世間、出世間禪,還包括各類辦事禪,遠遠越出了色界四禪的範圍。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的四卷《楞伽》說有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援如禪、如來禪四種禪,這四種禪,包括了外道、小乘、大乘所修一切禪定。

這裡的禪字,若按小乘釋義,用「定」(三昧)更為妥當。漢傳大乘諸宗,多依此類大乘經,以禪為一切禪定的通稱,禪定的略稱,如天台宗智者大師分禪定為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三類,宗密大師《禪源諸詮集都序》分佛教內外的一切禪定為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如來清淨禪五類。此所言禪,皆不限於色界四禪。

禪定的定,乃梵語三摩地(samabhi)的義譯,略譯「三昧」,另有「三摩提」、「三摩帝」等寫法。此詞也是印度各宗教所通用的,在婆羅門教典《奧義書》、《瑜伽經》等中,三摩地是修習瑜伽的最高境界,「八支瑜伽」,中的第八支,乃梵我合一而消泯了知識、能知、所知「三端」的境界。佛教所用三摩地,含義要寬泛得多,通攝一切寂定心境,義譯有定、正定、正受、正心行處、等持等。

定,為「心一境性」義,《俱舍論頌疏》雲「心一境性名之為定」,「問:何等名心一境性;答:謂能令心專注一所緣」。

謂定指心注一境而不散亂。正受、正心行處,謂心念無散亂、波動,端端正正,專注一善緣。《大智度論》卷23雲:

「一切禪定攝心,皆言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以蛇入竹筒意念的有序化,極為形象。等持,謂平等持心,不動不散。

一說三摩地包括所有的有心定—有意識活動的定境,而不包括外道所入無想定及內聖所入滅盡定這兩種停息了意識活動的無心定。

與三摩地含義相近的還有「三摩缽底」、「三摩呬多」、「三摩半那」。三摩缽底(samapati)義擇等至,謂心至於安和平等之境,較三摩地的包攝面更廣,通攝一切有心定、無心定,乃至最為初始的片斷定心。三摩呬多(sanmanita)義譯等引,謂引攝心至安和平等,指入定時心之自性《 瑜伽師地論》雲:

「若有獲得九相住心中第九相住心,謂三摩呬多」,九相住心指修定者漸次入定的九個階梯,第九等持心,為不加功用而自然入定的境界。《唯識述記》卷6辨三摩呬多與三摩缽底的區別說:等持通定散,但專注境義;等引唯定心慶作意注故」。

三摩半那(samapduua)指已入定心,《一切經音義》卷21辨其與三摩缽底的區別說:「欲入定時名三摩缽底,正在定中名三摩半那」。

禪定還有瑜伽、止觀等異稱。

瑜伽,是梵語yoga的音譯,近代有譯為「約嘎」的。此詞早見於印度古籍《梨俱吠陀》,詞根本義是給牛馬套軛,以便駕馭,引申為自我調控身心,印度教《瑜伽經》釋為「對心識作用的控制。」當初主要指禪定一類修心入定的方法,後來成為印度教的多種調控身心之道 --諸如煉體制氣、守戒、敬神、誦經持咒、修禪入定、愛心服務等修養體系的總稱,被釋為結合、聯絡——指通過瑜伽練習的紐帶,把個人的自性與宇宙性或神大梵結合為一。

在佛教中,瑜伽也被用作以禪定為主的修持體系的總稱。安世高譯的一本講禪定的書《道地經》(古印度僧伽羅叉造),後來西晉竺法護譯為《修行道地經》,其梵文題目為瑜伽遮羅浮迷(yogatarabhumi),義為瑜伽師的修行次第,與後來玄奘譯的 《瑜伽師地論》同名,瑜伽被譯為道、修行道,主要指禪定。東晉覺賢譯的《達摩多羅禪經》,原題亦為瑜伽遮羅浮迷,瑜伽即被譯為禪。

瑜伽義譯「相應」,窺基《唯識述記》說瑜伽有與境、行、理、果、所化機感相應五義,而「多說唯以禪定為相應」,這在五相應中屬理相 應,指與真實相契。以禪定為瑜伽,乃狹義的瑜伽,若就五相應的廣義而言,則境、行、理、果、所化機感,其實包攝了一切佛法,佛教的整個修持體系,總名瑜伽。最勝子釋《瑜伽師地論》即雲:

「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瑜伽」。

佛教密乘的修持道更多稱為瑜伽,有四部瑜伽之分。密乘傳入漢地後,瑜伽漸成為密法的代稱。南宋以降,社會上把佛教中持咒、焰口施食等法稱為瑜伽,行此道者稱瑜伽僧。

顯教的禪定,便不大稱瑜伽了。印度教則以瑜伽為修行道的總稱,禪那僅指禪定的某種境界,密法稱曼多羅瑜伽、呾特羅瑜伽。

止觀,是梵語奢摩他、毗婆舍那義譯的合稱,具定慧均等之義,正好是禪那靜慮義的具體化,故一般都視為禪定的別稱。關於止觀的詞義,可參閱拙撰《止觀與氣功》(《法音》2023年第3期)。

回答者:kttsang - 高階經理 六級 7-30 06:13

入定是指在修行的過程中,身體靜止不動,並且心也不動。使意識定在某一狀態。比如觀想蓮花,那麼腦子裡只有一朵蓮花,把所有的意識都集中在這一朵蓮花上。

不去感受,聽聞一切。意識高度集中。就像看vcd時按暫停鍵,電視暫停在一個畫面,裡面的人物都定在那裡。

入定的情形,與其有點相似。

3樓:匿名使用者

入定時能控制自己的心神,而催眠是無法控制的.

4樓:嗡阿吽

一個明白道理 一個不明理

5樓:匿名使用者

道可道,名可名.大道唯一.

天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6樓:

入定是自我催眠的一種形式

日常生活中的佛教用語有哪些?

7樓:關鍵他是我孫子

日常生活中的佛教用語有:「剎那」「牛鬼、蛇神」「現身說法」「抖擻」「群魔亂舞」等等。

1、「剎那」:梵語「ksana」的音譯。佛典中「剎那」指「時之極微者」,即非常短的時間。「剎那無常」、「剎那生滅」、「剎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語。

2、「牛鬼、蛇神」:原為佛教用語,說的是陰間鬼卒、神人等,後成為固定成語,比喻**醜陋之物。

3、「現身說法」:佛教宣稱釋迦牟尼能顯現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講說佛法,是為現身說法。後來指以親身經歷為例證,對人進行解說或勸導。

4、「抖擻」:很難相象該詞原是佛教頭陀(dhata)的別稱。所謂抖擻,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貪著煩惱,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

5、「心無掛礙」:掛礙即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心沒有任何牽掛。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有:「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6、「群魔亂舞」: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冥思苦索的時候,魔王波旬率領眾魔千方百計地來搗亂、搔擾。佛祖不為所動,魔王只好率領群魔退去。

這一傳說說明:要想達到覺悟的境界,必須戰勝來自內心的貪慾,也必須戰勝來自外界的各種**。

7、「差別」「平等」:在佛學上,這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差別」指事物的差異、不同,針對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

舍離差別之見,才能達到開悟境界。如眾生平等,怨親不二,即是無差別境界。而所謂「平等」,並不是抺煞現象上的種種差別,而是不去執著這種差別。

8樓:小俊七七

1、現身說法

佛教宣稱釋迦牟尼能顯現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講說佛法,是為現身說法。後來指以親身經歷為例證,對人進行解說或勸導。現身的意思已經由顯現人身變為親身經歷。

2、抖擻

很難想象,該詞原是佛教頭陀(dhata)的別稱。所謂抖擻,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種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斷除對飲食、衣服、住處等貪著煩惱,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塵一樣。

3、心無掛礙

掛礙即牽掛。原為佛教用語,指內心沒有任何牽掛。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有:「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4、群魔亂舞

據說釋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樹下入定的時候,魔王波旬率領眾魔千方百計地來搗亂、搔擾。佛陀不為所動並降服眾魔,魔王只好率領群魔退去。與魔王的鬥爭,事實上就是與「自我」、與「心」的鬥爭。

戰勝自我,這是全世界最難的事,而佛陀做到了。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的觀點:

1、否定宿命論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藉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2、反對末日邪說

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數學中所講的常數是指什麼呢?幫舉一下例子。謝謝

常數就是指通常意義上的某一個數字啦,不是未知數哦 滿意請採納 一般是函式中未知的常數,它是不變的量,通常我們要求的就是這個常數的值或者取值範圍。比如強哥就是一個常數,1和3中間的那個整數 指一個數值不變的常量 pi e i 都是常數 數字本身也可以看做常數 數學裡的常數是什麼意思,最好詳細點,謝謝啦...

請問佛教所講的六道輪迴中的天道指的是不是成為神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跟天道神仙比起來有什麼好處

天人道還是會死,還會墮落,我們很多人福報大,天人轉 道,然後人道造作惡業,墮落畜牲,惡鬼,地獄道。雖然天人是六道最快樂的,但仍然會直接墮落成三惡道或者間接。西方極樂世界六道外的,是阿彌陀佛化四十八大願化顯出來的。是很大很大的,去極樂世界的眾生不會墮落,那是個清靜的地方。曾經很多古大德似乎見過 怎麼見...

在有向圖中,所有頂點的入度之和等於所有頂點的出度之和的幾

由於每條弧必然連線兩個頂點,也對應一個入度和一個出度,所以所有頂點的入度之和等於所有頂點的出度之和。事實上,各頂點入度之和等於弧數,各頂點出度之和也等於弧數,所以兩者相等。擴充套件資料 對於一個無向圖來說,如果它是連通的,那麼它的任意兩個頂點之問必存在一條路徑,因此,通過這一路徑可從一個頂點 到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