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獨韻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wù)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wù)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bì)患者,何不為(wéi)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bì)患而有不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wù)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則生,弗(fú)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爾(ěr)而與之,乞人不屑(xiè)也。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dé)我歟(yú)?鄉(xiàng)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dé)我而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失其本心。
2樓:真航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3樓:王疑雲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爾(ěr)而與之,乞人不屑(xiè)也。
《魚我所欲也》中「一簞食,一豆羹」一句,其中「食」究竟應讀什麼音??
4樓:達人方舟教育
應該讀」shi」,我記得我的老師是這麼說的呀,」食」這個字做名詞講的時候要讀」shi」,做動詞講的時候要讀」si」,這個字在這裡是名詞.
在這篇文章裡有一句話"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這句話裡的兩個"食"都是動詞,所以要讀"si".是說"餵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馬而把它當作普通的馬來飼養".
說得不好,請不要見怪啊。,4,《魚我所欲也》中「一簞食,一豆羹」一句,其中「食」究竟應讀遲清什麼音?
簞食壺酒 簞食壺漿 簞食瓢飲 這些成語中的「食」都讀si,但「一簞食,一豆前旦餘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這句中的「食」到底應該讀什麼音?
如果從字面上看,簞是容器,前慧滾面有個數詞「一」,用來修飾後面的「食」那食字就應該看作名詞,就讀shi;但是古漢語中讀法裡很多都是讀si音,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一竹筐兒飯,一瓢水,住在鄙陋的小巷裡,別人受不了那種憂愁,顏回卻不改其自有的快樂。)
按此解釋的話,這裡的食是不是應該讀shi啦?
《魚我所欲也》《不食嗟來之食》比較閱讀
5樓:***都低調
⑴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古時候齊國發生了饑荒。有個富商施捨飲食,對乙個飢餓的人說:「喂!來吃。」飢餓的人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步田地的。終於因不吃餓死了。
6樓:網友
⑴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喂!來吃。」飢餓的人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個地步的。
終於不食而死(見於《禮記·檀弓》)。今泛指帶有汙辱性的施捨。
給最佳啊!!!謝謝。
《魚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譯!
7樓:網友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
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採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幹呢?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
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鍾」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
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8樓:網友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我就會放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我就會捨棄生命而選取道義。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想要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超過生命的,那麼可以憑藉來保全生命的做法為什麼不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一切可以躲避災禍的事情為什麼不做呢?
那麼有辦法求生但是卻有人不採用這個做法,那麼可以藉此來躲避災禍卻有人不這樣做。因此,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就是義),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東西(就是不義)。不僅僅有才能的人有這種思想,每個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不丟掉它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如果吆喝著給他吃,過路饑民都不會接受;如果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輕視它。 不管是否符合禮與義就接受優厚的俸祿,這高位俸祿對我有什麼增益呢?
是為了住宅的華美,得到妻妾的侍奉,讓我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嗎?從前為了道義寧願身死也不接受別人的施捨,如今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從前為了道義寧願身死也不接受別人的施捨,如今卻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從前為了道義寧願身死也不接受別人的施捨,如今卻為了讓我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
這就叫做喪失了本性。
魚我所欲也的本心是什麼,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所說的本心應該如何理解
觀點 舍取義 概括文章全篇意句 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 二者兼,舍取義者失其本具體表現 鄉身死受今宮室美 鄉身死受今妻妾奉 鄉身死受今所識窮乏者我 舍原 所欲甚於者故苟 魚我所欲也中,孟子所說的本心應該如何理解 本心 都是指人的 羞惡之心 按現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為 廉恥之心 魚我所欲也 一文用面...
《魚我所欲也》翻譯,魚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譯,
i want that also.魚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譯,魚是我想要的,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 捨棄魚而選取 了。生命是我想要的,大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 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 捨棄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所追求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
閱讀《魚我所欲也》,回答1 4題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
a 得 所識窮乏者得 我與?得 之則生,弗則得死。b 是 非獨賢者有是 心也 是 亦不可以已乎?c 患 則凡可以闢患 者何不為也 故患 有所不闢也d 與 蹴爾而與 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3 把下面兩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1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