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前者不拘一格,選出來的是真正的人才
後者是純粹的八股取士,束縛人的思想
隋唐科舉制
隋設科舉,以明經、進士兩科取士.唐朝沿襲,並有進一步的發展.由於國家制度的健全,經濟的發展,庶族地主的興起,要求提高社會地位,獲得參政機會;唐朝用科舉考試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辦法,以此選拔合格人才,提**員素質和籠絡士人等.
考試內容,有經義、帖經、財務策、詩賦等,考生的**有從國子監來的「生徒」和經州、縣選送的「鄉貢」.先由禮部考試錄取,再經吏部考以身、言、書、判,合格後始能授官.當時明經科,不為社會重視,因有「雜色」之稱.
而進士科最為士人所趨,一經錄取,被視為「登龍門」.唐朝的主要**如太宗以後的宰相多由進士科出身,對社會影響極大.許多士人幻想「十載寒窗,一舉成名」,把畢生精力都消耗在儒家的經書和文選等典籍方面,因此,科舉制度對鞏固封建統治起著很大作用.
隋唐科舉考試只是當時選拔制度的一部分,隋唐的人才舉薦制度依然實行.
而明清時代,科舉已經完全變成了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如果你是高中生,可能應回答隋唐科舉推動了中國的文化普及,選官制度革新,唯才是舉打破了門閥對選官的壟斷.明清科舉則禁錮了文化,成為王朝文化統治的重要方法,內容泥古不化,有些禁錮社會的政治文化發展.
中國科舉制度自隋發端,終止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2023年),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後期實行的重要選官制度.在它實施的一千多年間,對中國的政治走向,社會格局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科舉制度產生後的一千多年中,不斷有所變化,隋唐和明清就是我國科舉制度變化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
隋唐是科舉制度的起源和完善時期,隋朝廢南北朝以來的九品中正選官制度,首開考試取士的先河,唐在隋朝的基礎上使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和制度化;明清是科舉制度的鼎盛和衰亡時期,明朝使科舉考試的形式越來越完善,但同時也使它越來越繁瑣,清末,隨著社會的開放,科舉制度的弊端和危害日甚,此制度也走向僵化和衰落.兩個時期科舉制度的比較有以下幾方面的不同:
一、兩個時期科舉制度考生**和資格有所不同
隋唐時期,考生**主要有兩類,生徒和鄉貢.**與地方官學的學生經考試合格,由學校送尚書省參加省試,這些考生被稱之為生徒.不在學校學習而學業有成者,則向州縣「投牒自舉」,經審查考試合格,由州縣送省參加考試,稱為鄉貢.
考生**較廣,資格審查較鬆,給大部分知識分子以科舉取士的機會.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與學校制度緊密結合,非經由學校出身者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國子監是最高學府,監生可以直接做官.
府、州、縣是地方學校,學員稱為生員,未取得生員資格者不得參加考試.進學校成為參加科舉考試的必由之路.
二、兩個時期科考在考試科目、考試內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隋唐時期,科考的科目較多,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道舉等,以明經和進士科為主.考試內容涉及經義、時務、詩賦、雜文等,內容多,並且注重考查考生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考試形式分為筆試和口試兩種,有助於選拔優秀的人才.
明清時期在這些方面有很多變化,考試科目減少了,考試內容專取「四書」「五經」命題,對經義的解釋,只能以朱熹的觀點為標準答案,不得有自己的見解.考試形式筆試,規定必須用八股文的文體作文,嚴格規定答題文章的具體格式和寫作步驟,有嚴格的程式、標準和規範,不允許有任何的個人發揮.
三、考試和錄取程度不同
隋唐時期尤其在唐朝把考試分為常科考試和制科考試,常科考試一般安排在每年10月進行,唐初由吏部後由禮部主考,確定錄取人之後送由中書門下進行復核,再把錄取名單送給皇帝過目,省試錄取,稱之為及第,第一名稱為狀元或狀頭;制科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明清實行**考試,首先是鄉試,由各省主持,每三年一次,考中稱為舉人;其二是會試,由禮部主持,於鄉試次年舉行,考中為舉人;最後是殿試,皇帝親自主持,主要考策問,殿試不會淘汰會試錄取的人員,僅排出名次,前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四、兩個時期的科舉制度的作用不同
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打破了世族壟斷政治、壟斷**選拔的現象,為社會提供了相對平等的機會以及進入國家**隊伍的可能性.選拔了一大批有才學的人,如韓愈、柳宗元、白居易等都是進士出身,促進了隋唐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同時這種考試製度的外傳,對西方的文官制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資本主義社會的選官制度提供了最初的模式.
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雖選拔出了大批**,維護了封建統治,其中也不乏能吏賢臣,如洪承疇、紀曉嵐、劉墉,但從整體上來說,這種呆板的標準化和程式化的考試形式及考試內容,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壓抑了人們的創新,引導著應試者向酸腐迂拙、不學無術的方向發展,還浪費了大量人才,如蒲松齡、李時珍等人,都是科考的失意者.明清的科舉制,是導致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緩慢、科技落後、中外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隋唐與明清時期科舉制有什麼不同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
2樓:暮靜雨
前者不拘一格,選出來的是真正的人才
後者是純粹的八股取士,束縛人的思想
隋唐科舉考試只是當時選拔制度的一部分,隋唐的人才舉薦制度依然實行.
而明清時代,科舉已經完全變成了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從隋唐到明清,科舉制度發生了什麼變化
3樓:我是龍的傳人
從隋唐到明清,科舉制度發生瞭如下變化:
隋唐科舉考試只是當時選拔制度的一部分,隋唐的人才舉薦制度依然實行.而明清時代,實行八股取士,科舉已經完全變成了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具有分科考試,取士權歸於**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即"懷牒譜自薦於州縣",與察舉制的"他薦"相區別)和主要以成績定取捨三個顯著的特點。
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2023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2023年。
隋設科舉,以明經、進士兩科取士。唐朝沿襲,並有進一步的發展。由於國家制度的健全,經濟的發展,庶族地主的興起,要求提高社會地位,獲得參政機會;唐朝用科舉考試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辦法,以此選拔合格人才,提**員素質和籠絡士人等。
考試內容,有經義、帖經、財務策、詩賦等,考生的**有從國子監來的「生徒」和經州、縣選送的「鄉貢」。先由禮部考試錄取,再經吏部考以身、言、書、判,合格後始能授官。當時明經科,不為社會重視,因有「雜色」之稱。
而進士科最為士人所趨,一經錄取,被視為「登龍門」。唐朝的主要**如太宗以後的宰相多由進士科出身,對社會影響極大。許多士人幻想「十載寒窗,一舉成名」,把畢生精力都消耗在儒家的經書和文選等典籍方面,因此,科舉制度對鞏固封建統治起著很大作用。
而明清時代,實行八股取士,科舉已經完全變成了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4樓:匿名使用者
隋唐時:作為選擇官吏的一項重要途徑為一般地主乃至平民進入統治階層保持統治集團的人員更新,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明清時:科舉制度內容狹窄、形式呆板、思想僵化、束縛士人的思想、毒害了社會風氣,是後來中國落後的原因之一。
因為統治階層為了束縛人民的思想
5樓:芒堅鎮絲
1、隋朝: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2、唐朝
:唐太宗時,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
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
3、宋朝: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宋代「重文輕武」,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
4、元代:元代的科舉基本沿襲宋代,用「經義」、「經疑」為題述文。科舉分為地方的鄉試,和在京師進行的會試及殿試。
元代科舉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應考;鄉試時只考兩場,要求相對較簡單。
5、明朝:明代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明代以前,學院只是為科舉培養人才的方法之一。
到了明代,進學院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朝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實行八股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
6、清朝末年: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比較隋唐與明清時期科舉取士的不同,想想他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從隋唐到明清,科舉制度發生了什麼變化?你認為我們應該建立什麼樣的人才選拔制度?
6樓:深邃の獨
隋——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成立
唐——唐太宗完善科舉制,女皇武則天又設「武舉」「殿試」
唐玄宗進一步完善
明、清——實行「八股取仕」
以上是科舉制變化
要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選拔制度
7樓:匿名使用者
隋朝置明經、進士
二科,這才是科舉制度真正的雛形。當時的明經、進士兩科考試的內容主要是策問。唐代初年沿襲隋制,太宗後唐代的科舉分常舉、制舉兩種。
所謂常舉是指每年分科舉行的科舉;制舉是指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科舉。由於常舉和制舉選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試內容、考生**、考試方法上有很大區別,而常舉以其長期性、固定性的優點成為了科舉中最重要的部分。常舉的主要科目是:
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童子等。 各科的內容有所不同,而唐代進士也必須到吏部考試合格後才能授予官職,武則天時期開始了武舉,宋代後創立了**科考體制,並且經過殿試後不需要到吏部進行考試即可任職,糊名和譽錄也是這時出現的,那時考試內容仍然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元代的科舉制曾經停止,後來又重新開始,並且程朱理學開始規定為考試取士的標準,這一時代科舉不是當官的主要途徑。明代對科舉進行了進一步改革,首先就是八股取士,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
考試內容方式死板,限制了人的思維,這一時期開始,科舉成為了當官的主要途徑,非科舉出身不得擔任內閣大學士成為常例,清代科舉大體和明代差不多,特別之處在於鄉試除按照省作為考區外八旗也作為了考區,清末曾對此做出了改革,新政後科舉取消。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完善,簡述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創立 完善和對後世的影響
創立 隋文帝 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 隋煬帝 正式設定進士科 完善 唐太宗擴大科舉的規模,武則天設殿試 武舉,唐玄宗將詩賦作為科舉考試主要內容。影響 改善了用人制度,促進了教育事業發展,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本題考查的是科舉制,創立是隋朝時期,完善使唐朝時期,影響涉及到用人制度和教育文化幾個方面即可。...
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制度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制度的一個創新改革,是選拔人才制度的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大進步,經歷朝各代的不斷修改完善,形成嚴密完整的科舉考試選拔人才制度,影響後世各朝各代採用,以及周邊國家效仿採用,直至封建社會終結。普通人可以憑本事去當官 簡述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創立 完善和對後世的影響 ...
科舉制度的起源和發展,科舉制度的起源與發展
隋朝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發展 唐朝的科舉制度分兩類 一曰貢舉,一曰制舉。宋朝是科舉制度創立了 糊名考校法 和 謄錄試卷法 元朝總共舉行了九次科舉考試,沒什麼創舉!明朝科舉制度。規定只有官辦學校的學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禁止生員談論時事政治。各級考試的考題全部出自儒家經典,對這些經典的詮釋一律以宋...